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我,洲际导弹之父,此生不辱华夏魂!

   最初的防空导弹的逻辑,和拿着枪炮扫射没有太大区别。

   但唯一的进步,是在雷达制导的情况下,攻击的方向和提前量得到了精密的计算。

   打击准度比目测经验强了很多。

   但根本逻辑还是要炮弹击中战斗机,才能有效的拦截击落。

   但对于高机动性的战斗机来说,命中率依旧不容乐观。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战斗机的打击拦截,一直是比较头疼的事情。

   想要击落一架战斗机,平均下来所消耗的导弹数量换算成经费的话,几乎快顶得上半架战斗机的钱。

   直到多普勒雷达的小型化改进成功,才算是彻底改变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多普勒雷达如果不太熟悉。

   那多普勒效应,上过九年义务的我们就应该都知道了。

   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

   如果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那可以联想一下平常倒车时候的防碰撞预警。

   当车尾接近障碍物时,接收的反射信号越来越密集,从而触发防撞警报。

   而多普勒雷达应用到防空导弹上之后,也和倒车是一样的逻辑。

   根据雷达的反射接收频率的急缓,判断出雷达和飞机的距离。

   当距离足够短之后,就可以直接触发导弹爆炸。

   这样即使没办法精准命中,也能够通过爆炸的余波,将战斗机击落。

   也正是如此,防空军工从不及格一下跨越到了优秀,完成了质的飞跃。

   第一代防空神器,丑国海军著名的“3t”防空导弹雏形,就此诞生。

   此时装备在丑军防空炮营的tic-1防空导弹,也都是改进后的型号。

   作为前世“3t”防空导弹的设计参与者之一,叶知寒对丑国的防空建设如数家珍。

   只不过对于导弹的改进,他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负责的只是相控阵雷达建设。

   所以对于怎么规避雷达探测他有方法,但怎么对付这个难缠的导弹,他是一点辙都没有。

   不过唯一拿不准的是,在这个世界,他并没有去过丑国,所以无法判定在丑军导弹靶场部署的是一般的雷达,还是相控阵雷达。

   当然,这个项目前世从1937年才开始研究,虽然到1950年研制了出来,但大多还是被动无源式(pesa),技术性能比较低。

   可即便如此,相比较于一般的雷达,还是强上许多。

   一般的雷达波束扫描是依靠天线的转动实现,也叫做机械扫描。

   而相控阵雷达则是用电的方式控制雷达波束的指向变动来进行扫描目标。。

   最重要的是,在移相器的作用下,想要在相控阵雷达下实现隐形,要比一般雷达困难。

   但无论如何,叶知寒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

   按照相控阵雷达环境进行隐身设计。

   夜龙只执行夜间任务,这一点是改造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

   所以肉眼上的隐身,在命名“夜龙”的第一时间就已经解决了。

   所以这里说的隐身,当然不是说肉眼看不到,而是对探测雷达隐身。

   冥思苦想了许久,他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三种。

   一,雷达吸波材料。

   二,雷达透波材料。

   三,减小雷达截面。

   (让我看看有多少同学小时候误会过。

   反正作者君误会过,心想我都能看到隐形战机,这还隐形个锤子。

   直到上了初中才误会解除。)

   而作为前世相控阵雷达的设计者,叶知寒有足够的经验对夜龙进行隐形改造。

   但因为透薄材料的制作昂贵。

   他也就根据吸波涂层和改变反射截面的方向着手。

   雷达的探测和肉眼相差无几。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反射的光子由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而人眼接收了光子之后,在视网膜上成象、

   雷达依然。

   想要不被看到,也很简单。

   光子不再反射到人眼里,那自然就不会被看到了。

   对于肉眼来说,只需要躲到墙后面就可以了。

   但要想对付雷达,只需要稍微改进一下,也可以实现。

   当然,躲在墙后面肯定是不靠谱的。

   毕竟没有一堵墙能在天上飞。

   那就躲在镜子后面。

   把雷达的探测波反射到别处。

   或者采取解决不了问题就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掉的方案,直接把探测波给吸收掉,这样一来也能够实现隐形。

   所以,这样以来,就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夜龙战机进行吸波涂层,第二个就是调整波反射结构。

   惟一的问题是,吸波效果比较好的材料目前来说只有铁氧体磁性材料。

   这个材料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众新型废金属磁性材料,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